图片
真是日新月异。现在互联网上多了很多讨论和教学周易学问的博主,包括周易哲学类的,也包括周易术数类的。其实我也蛮喜欢看的,特别一些无论是运营也好,还是属于个人的见解也好,有一些的博主,他的周易哲学方面的整理,或者是周易术数方面的推荐,还是非常高质量、有品质的。其实我也很喜欢看这类型的短视频,特别是关于六爻古籍的解说。
其中有一点,我想说一说我自己的意见。发现有不少的博主,在推荐如何学六爻书籍的时候,基本上要求把古籍都全部看一遍。这样说吧,我是过来人,我觉得这一种的推荐方式不大妥当,因为古代周易术数方面的书籍,其实不是那么好理解的。更何况,我们就说六爻吧,古代到现代那么多的六爻书籍,其实他们理论的立论点方向都不一样,有些是侧重于取向的,有些是侧重于卦里说辞的,先不说看的效果,我觉得看不看得完都成一个问题。就算看得完,我估计脑袋里面都是一团浆糊。只一味地去看古代六爻书的话,这是从入门到放弃的最佳捷径。
我认为看古代书的同时,应参考很多现代人的解说,毕竟通过现代不同学者的学术过滤,会对这个六爻古书脉络更加清晰,更加让学者容易辨别。所以我不建议初学者,特别是小白直接看古书,更不建议全部古书都看,在看六爻古书过程中,最好伴有这个现代人的解读,这样的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加好。
六爻各类的古书有很多,包括了我们比较熟悉的,从《京氏易传》到《火珠林》、《卜筮全书》、《易林补遗》、《黄金策》、《增删卜易》、《卜筮正宗》、《易隐》、《易冒》等等。现在互联网上各类的古书解读,最多、最热闹的,是清代《增删卜易》这本书的解读。
这个跟我20多年前刚刚进入网络的易学圈,那个时候的感受是完全大不一样。我记得我2004年第一次知道网上这个易学圈的时候,那时候讨论易学的社区,主要是各个的易学论坛。印象中最大的易学论坛包括了龙隐社区,还有一个元亨利贞(论坛),当时出名的很多易学大咖,都在这两个论坛里面活跃。当时感觉是非常之兴奋的,就好象找到了大部队一样。
为什么这样说?我从1992年开始接触易学。当时我二十岁,那时接触易学的第一本书,是邵伟华先生的《周易与预测学》。现在市面上很多自称“易学泰斗”的,但是我一直认为当代大家公认的易学泰斗只有一位,就是邵伟华先生。很多人都是从他的书,开始重新进入这个古代易学文化的殿堂,包括我也不例外。
在易学界经历了三十多年,各式人物我也经历了相当多。我认为在整个易学界,是不存在神人、高人、大师的。所有学习研究易学的学者们,其实都是一般人,只不过是有些人在这方面研究得比较深入,时间比较长,成为这个领域的研究专家,但即使这样,他们也不是高人、更不是神人。而邵伟华先生,他的贡献是在于让很多人重新对易学文化产生兴趣,并深入研究。当时我也是从邵伟华先生的《周易与预测学》这本书开始看,很遗憾,很多觉得看不懂。但其实这个时候,易学爱好的根基已经扎下了。
也很巧,我意外在广州北京路的一家古籍书店。找到了一本也是关于六爻周易的古籍,这就是大家熟知的《增删卜易》。当时我记得是华龄出版社出版的,比起现在找到的各类电子版,其实那本书应该是属于残缺版,很多文字,甚至有些个案都缺失的。但即使这样,我在那本书里面,反而找到了学习的感觉。
但其实,《增删卜易》这本书也没那么好啃,它的难度并不在于它是古代的白话文,因为我在上小学的时候,我就一整本的读过四大经典(名著)之一的《水浒传》,而水浒传也是白话文。所以,《增删卜易》的白话文不会构成太大的(阅读)问题。而学习最大的难度,是在于书中所展现的各种立论,到了他丰富多样的实例当中,基本上很多都推翻了他自己展现的立论。这才是学习的最大难点。
因为我们现代人都习惯了,看一些教材的书,都是立论在先,然后所有的举例都是说明立论,立论和举例思维逻辑是统一的。但是《增删卜易》偏偏不这样,很多的立论,在实例展现里面,反而思路是跟立论不一样的,甚至南辕北辙。所以,刚刚一开始看肯定是困难重重。
而且这本书我感觉,它不是专门为了教人的书,更象是一个实际案例记录的大杂烩。因为书里面,并没有从浅入深的教学逻辑存在,即使是举例,他举的例子跟立论不相同、有矛盾,这是一方面,而另一方面,他举的例子是没有深浅过渡的,直接一开始就进入比较深入的话题。
其实我觉得我自己的自学能力,还是很可以的。但我当初自学《增删卜易》的时候,都碰到很大的瓶颈。干脆就使劲翻后边的内容,就发现这本书后边,非常多的实际案例,就相当于现代教学提纲里面的一些实题库一样。
于是当时,我做了一个影响我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决定,直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《增删卜易》400多个个案以及断语里面。也就是说,我舍弃依据书中的立论,作为分析的思维框架,而是从实例的作者断语里面,直接提取易学的理论框架。这个相当于你学数学、物理,原先是有公式的前提下,去理解案例。现在呢,只能根据实例及作者断语思维,去慢慢总结公式。
我做事情还是算是有耐心的,耐得住时间和寂寞,但即使这样,从400多个案例完全都学习、消化、吸收之后,再从中提炼出通用的(六爻)理论套路。这个肯定要花很多时间精力。所以从当年开始认真看《增删卜易》,这个过程断断续续一直延续到2002年,大约十年的时光。其中,《增删卜易》这本书,我是前面两本已经翻烂了,后边又去古籍书店买了第三本,第三本其实也翻得差不多,准备再去买第四本的时候。没,断货了。
精彩内容,后面继续......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